焊接搭接边宽度的设计要求

在车身设计和制造的过程中,焊接搭接边宽度的减小有利于车身的质量和美观以及减重,搭接边宽度的增加则有利于制造中保证点焊焊接质量,一个合理的搭接边宽度范围对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都尤为重要。

对于一些典型的焊接搭接边上的焊点,如侧围门洞的焊点、顶盖与侧围的焊点以及门窗框处的焊点,在产品设计阶段,设计工程师希望尽量减小搭接边宽度以降低车身重量,同时还可使用小型密封条达到更美观的效果。而制造工艺工程师则希望增大搭接边宽度,以便有更好的焊接工艺性,避免产生毛刺、半点焊等问题。针对这种矛盾,我们通过参考各公司对最小搭接边的要求,经理论分析和试验,找出合理的搭接边宽度范围,为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提供参考。

各公司搭接边设计要求

 

图1 翻边搭接焊接时的相关尺寸

图1所示为翻边搭接焊接时的相关尺寸,其中t为板厚,b为搭接边宽度,dL为焊点熔核直径, dK为电极帽直径。目前各汽车公司对于焊接搭接边宽度的设计要求各有不同,以最小板厚为t=0.8mm和t=1.0mm的钢板为例,几家公司的要求分别为:

A公司:t=0.8mm时b=11.0mm;t=1.0mm时b=12.0mm;
B公司:t=0.8mm时b=13.0mm;t=1.0mm时b=13.0mm;
C公司:t=0.8mm时b=11.0mm;t=1.0mm时b=11.0mm;
D公司:根据钢板搭接处的不同,b为11~20mm不等;
E公司:根据钢板搭接处的实际情况,b为12~16mm不等。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各公司对搭接边宽度的定义存在着较大不同,且搭接处实际的装配情况也会影响搭接宽度的设计要求。本文将着重介绍使用dK=16mm的电极,人工焊接普通钢板的翻边来得出一些参考结论。

分析和试验

一般情况下,焊接参数设有电流递增功能,即随着焊接点数的增加,电极头的端面直径将增大,通常采用递增一定量的电流来确保焊接质量。在这种情况下,更换电极头前,电极的端面直径会比较大,也就意味着需要较大的搭接边宽度,理论推导如下:

熔核直径dL≥3.5√ˉt ,平均熔核直径为:5√ˉt ,设定最大的电极端面直径最大为6√ˉt ,即此时需要进行更换电极,此时最大的电极端面直径对应的最大熔核直径为7√ˉt 左右,一个完整的焊点(包括塑性环)约是熔核直径的120%,故此时焊点直径dL=8.4√ˉt 左右,加上搭接边的钢板剪裁公差、R角的公差等,建议设计的搭接边宽度如表1所示。

 

特殊情况下,如焊接参数没有进行电流递增功能的设置,为保证焊接质量,要经常修磨电极使最大电极端面直径小于5√ˉt,此时对应的最大焊点熔核直径为6√ˉt左右,考虑热影响区以及各方面的公差,建议设计的搭接边宽度如表2所示。

nextpage 

如果产品设计上对于焊点熔核直径的要求为dL≥2.5√ˉt,并且经常修磨电极使电极端面直径小于4√ˉt,同样推导,得出建议设计的搭接边值同上述特殊情况,但应在设计图纸中标明。

理论分析之后,我们需要再进行相应的试验来验证。

试验方法:将两块厚度t=1.0mm的钢板搭接在一起,搭接边宽度从13.22~6.86mm呈线性递减(见图2),用端面直径为6mm的电极进行手工焊接(有电流递增功能,并且在正常焊接情况下无飞溅,焊接参数合理),之后观测一个完整的焊点所对应的搭接边宽度的最小要求。

图2 搭接边宽度试验

以搭接边尺寸递减的顺序逐个测量焊点尺寸。在搭边宽度为10.74mm时,焊点仍能保持基本完整(见图3),在焊接位置得当的情况下,不会出现半点焊,焊接飞溅、毛刺等情况。搭接边宽度为10.23mm时,焊点出现了飞溅、毛刺等现象(见图4)。

图3 搭边宽度为10.74mm时的焊点

 

图4 搭边宽度为10.23mm时的焊点

当搭接边宽度b<10mm时,无法形成完整的焊点,因此,去除各种可能存在的公差误差之后,搭接边宽度b不能小于10mm。

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及试验:

1.搭接边的理论宽度b≥10√ˉt ,在特殊情况下可b≥8√ˉt 。

2.在产品设计初期,无论考虑今后是否使用电流递增功能,搭接边宽度理论设计至少为10√ˉt,考虑到制造误差,搭接边宽度设计建议:当t<1mm时,b=10√ˉt  + 1.5;而1mm<t<2mm时,b =10√ˉt  + 2;当t≥2mm时,b =10√ˉt  +2.5。

作者:西部车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the.cc/2022/05/4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