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表面残余应力的强冷切削试验研究
•
技术综合
摘要:为实现对工件已加工表面层残余应力的主动控制,提出了强冷切削方法。试验结果证实:强冷切削能实现对工件表面残余应力的主动控制,是一种适用于生产实际的简便宜行的有效方法。
1 切削加工中残余应力的产生
2 强冷切削机理
a)向待加工表面喷射
b)向已加工表面喷射附图 强冷切削装置示意图
3 强冷切削试验
- 试验条件 工件表面层的冷却程度和冷缩预应力状态与液氮流量q、工件与液氮喷嘴相对移动速度(试验中为切削速度Vc)、被加工材料热特性等因素有关,通过对流量q、速度Vc和切削用量的控制,来达到实现对已加工表面残余应力状态的主动控制。试验中设定液氮流量q=1000mm3/s(液氮流量的设定应能使其在作用表面完全汽化后所吸收的热量满足对冷却程度的要求,最低限度也要保证所吸收的热量大于切削热)。液氮喷嘴为矩形B×L=7mm×3mm,保证了所喷出液氮形成的稳定的冷却场覆罩整个切削区域,喷嘴尽可能接近切削区域,距离越近,冷却效果越好。喷嘴相对工件表面移动速度将影响工件表面冷缩预应力场的形成,对不同的加工材料和加工条件有不同的优化值,速度过小,工件材料冷却充分,无法在表层形成相对内层的冷缩预应力场,也不利于工件表面粗糙度值的减小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若速度过大,表层来不及冷却,也难以形成冷却场。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无法实现强冷切削对已加工表面残余应力的控制。
- 试验机床为CM6140型车床。切削用量:切削速度V
c采用两种即50m/min和100m/min, 进给量f为0.10mm/r,切削深度ap为0.30mm。纵向外圆切削。- 试验刀具为硬质合金YG15外圆车刀。
- 试验刀具几何参数:前角g
0=0°,后角a0=6°,副后角a0=5°,主偏角kr=45°,副偏角kr=45° ,刃倾角ls=0°,刀尖圆弧半径re=0.8mm- 试验材料为45号钢(退火状态),试件为直径70mm棒料。
- 每项试验试件分三组:第一组是干式切削,第二组是强冷切削(液氮向待加工表面喷注),第三组是强冷切削(液氮向已加工表面喷注)。
- 试验机床为CM6140型车床。切削用量:切削速度V
- 试验结果
- 试验1:切削速度Vc=50m/min
- 试验2:切削速度Vc=100m/min
- 以上两个试验结果均是在相同切削条件下经再次切削所取得的平均应力。切削后对试样表面采用Х-П型Х射线应力测定仪测定表面应力状态。Х射线应力测定是通过测量衍射角2q 的改变求得晶面间距的变化计算出晶体表面应变,从而换算出金属表面存在的应力,即 s
f=-Ecot(qp)(2q)2(1+µ)180(sin2f)式中:µ——泊松比- E——弹性模量
- q——入射角
- f——衍射晶面法线与试件表面法线夹角
- 实验采用0°~45°法测定应力值,上式变为 s
f=-Ecot(qp)2q0-2q45k·2q2(1+µ)180sin2f1-sin2f2式中:k——应力系数- 若2q为正,表示拉应力:反之表示压应力。
- 计算结果见上述两表。
试验1的试验结果测定项目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径向轴向径向轴向径向轴向表面应力s
f(MPa)104-13-216-283-203-240表面粗糙度Ra(µm)1.91.851.81试验2的试验结果测定项目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径向轴向径向轴向径向轴向表面应力sf(MPa)21396-196-224-192-205表面粗糙度Ra(µm)1.81.721.7
4 结论与分析
- 强冷切削可以使工件已加工表面获得残余压应力,或降低残余拉应力。适当控制强冷切削的液氮流量和切削用量,可以达到控制表面残余应力、改善表面质量的目的。强冷切削尤其适用于小切削深度的精细加工。
- 从刀具前后不同方向向工件表面喷注液氮,会造成对残余应力控制效果的差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工件形状及工艺状态合理地选择液氮喷注方向。
- 切削过程中对工件强制冷使材料脆性增加,减小了切削过程中材料的塑性变形,对降低已加工表面粗糙度值有一定的效果。试验1 和试验2 中表面粗糙度Ra值分别由1.9µm 和1.8µm 降为1.81µm 和1.7µm。
- 刀具作用在工件表面径向与轴向的切削分力是不同的,所以在相同的强冷条件下,两个方向上呈现的残余应力值不同。
- 强冷切削工艺方法简单,使用方便。采用人工控制液氮流量,对冷却效果不易控制:在试验中,只采用了一个矩形喷嘴,难以协调切削速度与冷却速度之间的差异,所以采用的切削速度不高,若能大面积提前冷却工件待加工表面,并采用传感器测温,通过温控调节液氮流量,能取得好的冷却效果,实现对残余应力性质和大小的主动控制,同时获得更好的表面质量。
- 冷却场周围环境对冷却效果有一定影响。保持空气流动相对静止,能提高冷却效果。但液氮汽化产生的烟雾,会影响操作者对切削区观察,应及时排除。
作者:西部车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the.cc/2022/06/7801.html